小猪赛跑、舞龙、做年画......三天两晚乌村冬令营,回爷爷家过年喽!
by 乌村village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此时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怀揣着对新一年的期盼。那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忙得热火朝天,赶集,打年糕,置办年货,亲手做团圆饭的喜乐氛围应是每个人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但物质丰盛的都市,许多传统的过年习俗却渐渐地消失了,如今一提到过年,年纪稍长的人总说:年味‘越来越淡’”,我们小时候过年......确实,成长于钢筋水泥都市里的他们孩子虽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少了许多长辈们过年时的体验。
但乌村里的新年却与都市迥然不同。
在京杭大运河畔的乌村,完好地保留了江南乡村风貌与稻文化基因。这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屋舍,屋前屋后是菜地,在自家门前就能远远望见村内大片的田地。它俨然就是小时候爷爷家的模样。而每当春节的脚步临近,村内外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氛围。粮食满囤。每年秋季,乌村的水稻丰收。村里的农人们将稻梗割下、脱粒,谷子摊在房前的院子里晒干。在冬季,每户人家屯满了粮食。家家户户门前还嗮着鱼干腊肉,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整年的富足。

收获后的村里人,正忙着制作年货。江浙地区的农村,寓意“年年登高”的年糕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新年食物。因此打年糕是农历年底村里的一件大事。

虽然机打年糕轻易可获取,但乌村依旧保留着打石臼年糕的习俗。年底农闲时,村里人聚集在乌村开阔的场地上热热闹闹地打起年糕来。
除了年糕,镬糍茶也是过年必备,热情好客的乌村人在新年里必然会端出甜甜的镬糍茶迎客。
镬糍即糯米锅巴,制作镬糍茶必须要两人配合,掌握火候、时间和力道,村里的大嫂们都是做镬糍的好手,她们用锅铲把煮烂的糯米刮压成一层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匀地贴在火热的锅底四周。待皮子边缘翘起,将它铲出,就得到镬糍了。
在打年糕的吆喝声与制作镬糍蒸腾起的热气里,观看者,参与者心底都充满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乌村的浓浓年味还自于保留的传统年俗活动,孩子与大人们一起做龙舞龙、跳集体舞、吃暖锅.......重拾新年传统文化,热热闹闹过新年。
今年,我们再次邀请五湖四海的家庭一起来到乌村,和村里人一起过大年!去年的乌镇乌村冬令营,有350多组家庭参与其中,丰富的年俗活动与趣味亲子运动,大家在乌村度过了难以忘怀的时光。


今年的回爷爷家过大年冬令营全新升级,在保留“剪窗花”、“帮爷爷做农活”、“暖锅”、“小猪赛跑”、“爷爷家的运动会”等去年反馈较好的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加入“做龙舞龙”、“村头赶集”和“小小年画师”等新活动。如“小小年画师”、“做龙舞龙”等年俗活动,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参与体验,让每个家庭尤其是孩子都被欢乐、愉悦的过年氛围所包裹。
关键词三:亲子
一年到头忙碌工作的父母或无奈或不自觉地失去了很多与孩子与家庭相处的时光。此次亲子冬令营,依旧接受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入住,为到访的家长和孩子提供充足的亲子相处时光。父母与孩子一起下地耕种、吃团圆暖锅、制作传统中国龙、参与趣味运动会......增加亲子间交流沟通,活动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还有助于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每天开班的模式,也为工作忙碌的家长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关键词四:安全与舒适

改建后的乌村颠覆中国乡村游的传统模式,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集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
乌村的七大组团:磨坊、桃园、酒巷、竹屋、渔家、米仓和知青年代,这些江南院落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屋风貌。组团内里设施完备:电视机、消毒柜、定制洗漱用品……冬季组团内还有地暖,冬夜窝在温暖的房间里,像只猫咪一样悠闲怡然。

乌村的自助餐厅提供烤鸭、海鲜、烧腊各色风味美食,更有从田间到烹饪上桌间隔不超过一小时的本土“一小时蔬菜”。

除此之外,桃园的桃胶鸡头米、桂花年糕,米仓的煲仔饭,磨坊的豆浆等小吃。食材由景区统一管理,每天都会留样定期抽检,做到了真正的新鲜与安全。

乌村CCO们独有的亲情式陪伴,让每位来到这里的“村民”,体会到的都是家的温暖。在乌村游玩的各个环节,都会有CCO参与指导,随时随地为“村民”解决问题,他们是“村民”最贴心的生活助手、度假玩伴。冬令营中的CCO们将全程陪伴营员的生活,记录下大家每一刻的精彩。
-
上一篇
寒假去哪儿?2020乌镇乌村冬令营火热来袭!互联网、戏剧、亲子三大主题!
-
-
揭秘冬令营住宿:谁说南方靠一身正气过冬?!
下一篇